內容大要

本篇共寫「完璧歸趙」、「澠池之會」、「負荊請罪」三件事情,亦順其自然分成三個部分。

完璧歸趙之「繆賢薦相如」

第一部分由文章開頭至「趙亦終不予秦璧」,主要寫廉、藺二人的身份、背景以及完璧歸趙的過程。文章首先用簡潔文筆,介紹廉、藺二人:廉頗是趙國的良將,以勇氣聞名於諸侯,擔任上卿之職。藺相如是宦官頭目的門客(舍人),與廉頗身份貴賤懸殊。「由趙惠文王時」一句起開始寫「完璧歸趙」,可分為出使前、在秦和歸趙三個階段。趙惠文王時,趙國得到舉世知名的寶物和氏璧,秦昭王聽說後欲據為己有,「使人遺趙王書,願以十五城請易璧」,使趙王和諸大臣陷於「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」、「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來」的兩難困境之中。正在此時,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出使,他根據相如阻止自己因罪逃亡投靠燕王的經歷,指出相如「其人勇士,有智謀,宜可使」。其後透過與相如的對答,趙王也相信相如可使,派遣他到秦國。

完璧歸趙之「相如戰秦王」

文章接着寫相如在秦的表現:秦王坐在章台見相如,接過璧,「大喜」,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」,相如料秦王無意償城,就機智地向秦王說璧玉有瑕疵,要指給秦王看。其後相如取璧在手,怒斥秦王之貪婪卑鄙。他一方面說趙國信賴秦王,尊重秦國,對以璧易城一事隆重其事;一方面又責備秦王禮節倨傲。相如並謂若秦王強取璧玉,自己不惜「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」。秦王唯有命管地圖的官員按着地圖,秦王則作意劃出要給趙國的城。這是相如在秦應對秦王的第一次外交之戰。秦王從相如之意齋戒五日,其間相如派人化裝成平民懷璧從小道歸趙。五日後,秦王再見相如,相如此時手中無璧,已無後顧之憂,但同時也陷入隨時被殺的險境。不過相如無懼,先斥責秦自穆公以來未嘗嚴守承諾,並解釋自己因而先命人將璧送歸趙,以防被騙。其後又對秦王謂,若秦先償城,趙必奉上和氏璧,又說自己願意「就湯鑊」以應欺瞞秦王之罪。最終秦王既不能取璧,也不想因殺相如而「絕秦趙之歡」,唯有「畢禮而歸之」。歸趙後,趙王因相如「使不辱於諸侯」,拜為「上大夫」,秦終無償趙城,趙亦不予趙璧。

澠池之會

本篇第二部分由「其後秦伐趙」至「秦不敢動」,寫「澠池之會」。在「完璧歸趙」後,秦攻下趙國的石城,殺二萬人,又邀約趙王作澠池之會,假意修好,趙王怕遭不測,想不去。廉頗、藺相如都認為應該去,以免「示趙弱且怯也」,結果趙王決定去,且由相如陪行。訣別時,廉頗建議說:趙王若三十日不還,就請立太子為王,以斷絕秦國欲擄趙王要脅趙國之想。澠池之會上,相如與趙王再次交鋒:秦王要趙王奏瑟,並命史官記下秦王「令趙王鼓瑟」的字句。相如這時亦上前,請秦王擊缻,秦王「怒,不許」,相如「前進缻」,跪請秦王擊之,秦王仍不肯,相如就說:「五步之內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!」秦王無奈就範。相如也召史官寫上「秦王為趙王擊缻」的字眼。秦國群臣並不罷休,提出「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」的無理要求,相如立即提出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」,咸陽為秦國首都,獻出之意味投降,相如因而佔了上風。最終的結果是秦終不能「加勝於趙」、亦「不敢動」,因為趙國除有相如以智勇鬥秦王外,還有廉頗「盛設兵以待秦」。

負荊請罪

本篇第三部分由「既罷歸國」至文末,寫「負荊請罪」。相如在外交上再勝秦王,以功大擢升為「上卿」,位在廉頗之上,使廉頗不服氣。廉頗認為自己戰功大,而出身卑微的相如只是「口舌為勞」,卻位處己上,令自己覺得蒙羞,故揚言「必辱相如」。相如的反應是盡量忍讓,避免相會,引車躲避,這使相如的門客忍受不了,認為他對廉頗「恐懼殊甚」,沒有出息,請求辭去。相如勸阻門客,並作出三點解釋:一,廉頗比不上秦王厲害,而相如對秦王尚且敢直斥辱罵之,故自己並非畏廉頗。二,強秦之所以不敢對趙國動兵,是因為自己和廉頗二人在,若「兩虎共鬥」,則兩人一定不能並存,這會危及國家安全。三,自己看重的是國家急務,而非私人恩怨,所謂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。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,他深受感動,於是肉袒負荊而請罪,最終二人和好,成為刎頸之交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