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要

選篇共有三部分

第1部分論仁

第一章 仁者安仁

強調仁的重要和指出仁者和知(智)者對仁的不同態度。仁者安於仁,因為他實行仁德便心安,不實行仁德便不安。智者則利用仁,他認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言,有巨大的利益,故願意實行仁德。二者比較,仁者體道較深,智者體道較淺,但智者若能堅持利仁,最終亦能達於安仁之境。

第二章 富貴貧賤

講君子對仁的應有態度。對於富貴,要以正當的方法得到;對於貧賤,要以正當的方法遠離,這才是合乎仁的表現,離開這種仁的表現,就不能稱作君子。作為君子,是要時刻實踐仁,片刻不離仁。

第三章 克己復禮

講求仁的方法。孔子認為,「克己復禮」是求仁之道,一旦做到克己復禮,就會得到天下人的稱許。其具體方法是不合禮的事不看,不合禮的話不聽,不合禮的話不說,不合禮的事不做。所謂「克己」,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、個體感性欲望;「復禮」,即按照社會典章制度和倫理原則行事,做到在視、聽、言、動諸方面皆合於禮。孔子認為,如此反復多次,「禮」所體現的倫理原則就會潛移默化為人的內在德性(仁)。

第四章 殺身成仁

是仁的最高層次,即「成仁」,此章突顯成仁的重要性和艱巨性,為了仁,有時要作出犧牲,甚至獻出生命。

第2部分講孝

第五章 樊遲御問孝

「樊遲御」一章內容論孝與禮之關係,無違於禮就是孝,對待父母的生與死,都要據禮行之。甚麼是「無違」?「無違」是無違於禮的意思……孔子說無違於禮即是孝,可見「禮」中蘊含着「孝」的內在要求,做到「無違」也就順應了「孝」的要求。

由「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可見「禮」也是「孝」的一種外在表現。「孝」是「禮」的內在精神的構成之一,「禮」則是「孝」的外在表現之一。

第六章 子游問孝

「子游問孝」一章以對待動物和父母作喻,闡述「敬」是孝的最重要表現。楊伯峻《論語譯注》認為「犬馬皆能有養」一句應解作: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,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,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就沒有分別。

第七章 事父母幾諫

「事父母幾諫」一章闡述父母有不對之處時,為人子者仍要恭敬,亦是孝的表現之一。若父母不對,子女要婉轉地好言相勸,即使父母不聽勸告,仍恭敬地不觸犯他們,雖然擔憂,但不抱怨。

第八章 父母之年

「父母之年」一章,主要講述孝的另一表現是要將父母時刻記在心上,既為其長壽而高興,也為他們逐漸衰老而憂戚。

第3部分講君子

第九章 君子重則不威

「君子不重則不威」一章中,孔子提出作為君子應有的四種品德:莊重威嚴、認真學習、慎擇朋友、過而能改。《論語》中的「君子」,有時指有德者,有時指有位者,這裏應是兼指兩者。其中「無友不如己者」應是指「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」。

第十章 君子坦蕩蕩

講君子與小人之別。指出君子心胸舒坦寬廣,小人則經常局促憂愁。這是辨別君子、小人的重要準則。

第十一章 司馬牛問君子

闡述孔子心目中,作為君子的應有修為:君子不憂愁、不恐懼,因為行事光明磊落,又能自我反省。

第十二章 君子成人之美

講君子與小人之別。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,小人促成別人的壞事。這是辨別君子、小人的重要準則。

第十三章 恥言過其行

闡述孔子心目中,作為君子的應有修為:君子言少做多,以說得多、做得少為恥。

第十四章 義以為質

闡述孔子心目中,作為君子的應有修為:君子對於事業,以合宜為原則、依禮節實行之、用謙遜的說話說出、用誠實的態度完成。

第十五章 病無能焉

闡述孔子心目中,作為君子的應有修為:君子愧於自己沒有能力,不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

第十六章 君子求諸己

講君子與小人之別。君子要求自己,小人要求別人。這是辨別君子、小人的重要準則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