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背景

這首詞作於宋孝宗乾道七年(1172),在臨安,任司農寺主簿。時年三十二。

當時辛棄疾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,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所著,當時的南宋只有半壁江山,強敵壓境,國勢日衰,但南宋在上位者卻不思恢復,偏安江左,沉湎於歌舞享樂,以粉飾太平

辛棄疾洞察形勢,欲補天穹,卻恨無路請纓。曾多次上疏力主抗金,受到主和派壓抑,他滿腹的激情、哀傷、怨恨,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。他常懷報國的心志,寧願遺世獨立,諷刺南宋政府只求苟且偷安的態度。

南宋詩人林升,就南宋情況曾寫了一詩〈題臨安邸〉:「山外青山樓外樓,西湖歌舞幾時休?暖風薰得遊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

國難當頭,朝廷只顧偷安,人們也都「笑語盈盈」,有誰在爲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?作者難尋知音,英雄無用武之地,卻又不肯與苟安者同流合污。

在此環境下,辛棄疾寫下這首詞。寄託了自己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,既有「暖風薰得遊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」的譴責,也有詩人杜牧「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」的憂慮。寄託自己孤高自潔,不願與那群偏安江左,苟且偷歡的人同流合污,梁啟超認為辛棄疾是「自憐幽獨,傷心人別有懷抱」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