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仁論孝論君子

《論語》孔子

《論語》以語錄和對話的形 式 寫成,故其體裁稱為語錄體。

全書共二十篇,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首二三字作為該篇之篇名 。

《 論仁、論 孝、 論君子 》 是集合《論語》中各章的一些與仁、孝、君子修為相關的內容而成,其編排和題目設定俱出於今人之手。

《論語》15919 字,是儒家最精粹最可靠的典籍。自宋代以來,便有「半部論語治天下」之說。儒家的思想其中一項要點就是,外在的各種表現一定要深植在內心的情感上,也就是以內心的情感作為基礎,我外面的表現就自然而然非常理想,真正外在的規範只是一 個恰當的形式。如果你內心沒有情感的話,恐怕都是勉強,都是委屈,很難持久,也很難做得好。

《論語》一書,「仁」字出現109 次,說明「仁」在孔子的思想體系 中佔有的重要位置。何謂仁?《論語》中所列德目甚多,包括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勇、忠、恕、孝、 悌、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、寬、敏、惠、和、愛、友、善、遜、廉、正、聰、莊, 中、庸、敬、誠、慈、直、清、睿。在孔子心目中,「仁」是人的自覺的精神狀態,也是道德自覺的最高境界,足可涵蓋諸德。

孔子認定「仁」內在於每 一個人的生命之內,能成己成物,「渾然與物同體」的精神狀態。這種狀態,一方面對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識的追求,發出無限的要求;另一方面,是對他人毫無條件地感到有應盡的無限責任。

孝是由內而發,對父母尊敬,有真正的情感,例如保持好的臉色、不計較任何條件,除了養體,讓父母親吃飽喝足,還要能夠奉養父母的心意,讓父母做好事,讓父母的心意可以實現。你愛護父母親,你看到父母親自然覺得很愉快,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有一 種安定的力量,因為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源。

孔子談到的君子,是立志 成為君子的人,也就是立定了志向,要成為一個擁有完美人格的人。「君子」一詞在《論語》中出現107次,所有20篇中均有出現。開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後一章中都提到了「君子」,是《論語》中惟一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。孔子之學就是「君子之學」。孔子提出作為君子應有的四種品德:莊重威嚴、認真學習、慎擇朋友、過而能改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