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欣賞的地方

善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

司馬遷善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性格。司馬遷選取了三個事例以表現藺相如的個性:以完璧歸趙,表現相如的機智勇敢,不負國家所託;以澠池之會,表達相如的澟烈正氣,不辱國體;以引車避廉,表現他的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」的高尚情操。同樣地,司馬遷寫廉頗亦工於選事,在「澠池之會」一節中,趙王決定入秦後,廉頗建議:王若三十日不還,「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」,他如此建議是斷絕秦王以拘禁趙王向趙國威脅的可能想法。可見廉頗在趙國軍事上的超然地位,同時突出他深謀遠慮的個性,以及智慧與忠誠兼具的忠臣形象。在「負荊請罪」一節,廉頗因相如立功後而官位高於自己,想羞辱相如,後了解到相如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的崇高思想後,馬上肉袒負荊請罪,表現出知過必改、忠厚憨直的個性,這也是得力於司馬遷善於選事以塑人物性格。

善以行動和語言表現人物形象

太史公善以行動和語言表現人物形象。如要表現相如智勇雙全時,太史公以「(相如)乃前曰:『璧有瑕,請指示王。』」的語言,以及「相如因持璧卻立,倚柱,怒髮上衝冠」、「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擊柱」的行為來呈現。又如為了表現廉頗重視名位、過而能改的個性,太史公就用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」、「相如素賤人,吾羞,不忍為之下」的語言,以及「肉袒負荊,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」的行為來顯露。

善用對比的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

太史公善用對比的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。在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趙王召見相如,問可予秦國璧否,相如謂「秦強而趙弱」,「不可不許」。趙王繼而擔心璧、城兩失,相如就以理的曲直進行分析,認為不給秦璧,是趙國理虧;給秦璧而秦不償城,是趙國理虧。故相如建議:「均之二策,寧許以負秦曲」。如此,可突顯出相如能從「理」上分析,不似趙國群臣般只從表面的「利」上看:給璧,怕秦城不可得,不給,又怕秦國兵來。這樣對比,使相如思慮高人一等的形象躍然紙上。除此以外,太史公又以相如對強秦的勇武無畏與對廉頗的禮讓謙避作對比,以及相如外交上的智勇雙全秦王的恃勢凌人卻了無果效作對比,使相如形象深印讀者腦海中。還有,太史公以廉頗對相如的前倨與後恭作對比,一方面表現相如公而忘私之崇高愛國精神,同時又突顯廉頗知錯能改的憨厚可愛性格。以上三點可知太史公描寫人物的出色造詣,難怪《世說新語‧品藻》云:「廉頗、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,懍懍恆如有生氣。」

善於剪裁史料,詳略得宜

司馬遷不僅工於塑造人物形象,還善於剪裁史料以表達文章主旨。廉頗和藺相如是趙國重臣,史料甚多,很多事跡可記,但司馬遷卻詳寫相如而略寫廉頗。尤其在完璧歸趙、澠池之會兩事中,主要詳寫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,對廉頗只描述了幾筆,形成藺主而廉次的格局;但司馬遷對廉頗的幾筆描述卻很重要,如「以勇氣聞於諸侯」,廉頗在澠池之會與趙國訣時之建議以及盛設兵以待秦的行動,都能使讀者感受到廉頗「以勇氣聞於諸侯」的形象綜貫全篇。後面負荊請罪一節主要仍是寫相如,廉頗的部分亦相應增加,這是為了突顯相如公而忘私的光輝形象,但廉頗的錯而能改、忠誠直率亦成功突顯。司馬遷對廉、藺的史事如此剪裁,作相如詳而廉頗略的處理,一方面使文章節奏明快,另一方面,又能突顯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忠臣形象。

文筆精煉

文筆精煉亦是本篇藝術特色之一。如在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相如為保存璧玉安全歸趙,「乃使其從者衣褐,懷其璧,從徑道亡,歸璧於趙」。司馬遷這幾句描寫雖然簡煉,卻含意豐富,見出相如的心思細密:派隨從送璧,能免卻秦臣之疑;衣褐扮作平民,不穿華服,可免人注意;將璧藏於懷中,不提在手裏,可免洩露痕跡;從小道逃走,可避開大道和關卡。種種考慮,只用十八字即表達無遺,可見太史公文筆精煉、言簡意賅的能耐。

工於煉字

工於煉字也是本篇特色之一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太史公寫相如的心理活動,用了「視」和「度」兩個關鍵字眼:「相如視秦無意償趙城」句的「視」表達相如對秦王狡詐的敏銳判斷,才向秦王虛說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」,取回璧玉;「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」、「相如度秦王雖齋,決負約不償城」的兩個「度」字,可見相如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謹慎思索,以及對秦國歷來君主多不守約的斑斑劣跡的深刻認識,亦可見司馬遷對用字之講究。又如文章開首部分趙國君臣在收到秦國以城換璧的國書後,陷於予璧則恐城不得,不予璧則恐秦兵來的困境,太史公寫道:「計未定,求人可使報秦者,未得。」「計未定」的「未」字,顯示趙國君臣未想到應對秦國換璧要求之計,「未得」的「未」字則顯示出使秦國人才之難得,這都看出司馬遷工於煉字之法。

布局精妙、情節清晰、呼應嚴謹

以下從藝術技巧角度賞析本篇的精妙。史家敘事,首重結構布局,情節清晰,呼應嚴謹,司馬遷此傳乃結構嚴謹之典範。這又可分三點來說:其一是故事完整,布局精微。此傳中本還記有趙奢、趙括和李牧的事跡,但單就完璧歸趙、澠池之會、負荊請罪三件史事這列傳的前半內容而言,已見出太史公之布局精微。此三件事各自獨立、首尾完整,同時又能合成一體。並以兩種矛盾為軸心,一是秦趙之間的矛盾,一是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。更妙的是,秦趙第一矛盾引發藺相如的出現,解決趙國被秦國的欺壓,促進故事發展,使矛盾暫解,但卻觸發了廉、藺之間的矛盾。完璧歸趙後,秦國又再欺侮趙國,矛盾又再出現,而相如又再為趙國解困,緩解了矛盾,繼而相如拜為上卿,官位比廉頗更高,從而引發廉、藺更大的矛盾。故事高潮是廉頗不甘位居相如之下,明言要羞辱相如,讀者正為相如捏一把冷汗之際,相如多番引避廉頗,使門客亦羞愧,最後由相如之口道出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」的深衷,使廉、藺矛盾頓時緩解。秦、趙二國之矛盾亦因將、相之同心而暫告一段落。顯見太史公文章布局之精微。

善設伏筆,前後呼應

其二是善設伏筆,前後呼應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開首介紹廉、藺二人出場,一位是以勇武之氣聞名於諸侯的「趙之良將」,一位只是太監總頭目的門人,如此點出兩人地位懸殊,便為下文廉、藺二人的矛盾埋下伏筆,下文廉頗就是以出身卑微指責相如的,可謂前後呼應。其三是太史公善於在結構上安排承上啟下。如「完璧歸趙」一節中,相如因使秦不辱於諸侯而被封為上大夫,作者以「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」二句既收束上文,又引出下文相如與秦王再交鋒,可謂承上啟下。又如「澠池之會」一節中,作者在記述相如以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」等言論再挫秦王後,云「秦王竟酒,終不能加勝於趙。趙亦盛設兵以待秦,秦不敢動」,下文即轉入寫廉、藺二人之矛盾,自然順暢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