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得西山宴遊記

柳宗元

始得西山[1]宴遊記柳宗元

自余為僇人[2],居是州,恒惴慄[3]。其隟[4]也,則施施[5]而行,漫漫[6]而遊。日與其徒[7]上高山,入深林,窮迴溪[8],幽泉[9]怪石,無遠不到。到則披草[10]而坐,傾壺而醉。醉則更相枕[11]以臥,臥而夢。意有所極[12],夢亦同趣[13]。覺[14]而起,起而歸。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,皆我有也,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。

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因坐法華西亭[15],望西山,始指異之[16]。遂命僕過湘江[17],緣染谿[18],斫榛莽[19]。焚茅茷[20],窮[21]山之高而止。

攀援而登,箕踞而遨[22],則凡數州之土壤[23],皆在衽席[24]之下。其高下之勢,岈然窪然[25],若垤[26]若穴,尺寸千里[27],攢蹙累積[28],莫得遯隱[29]。縈青繚白[30],外與天際[31],四望如一。然後知是山之特立,不與培塿32為類。悠悠乎與顥氣[33]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[34]乎與造物者遊[35],而不知其所窮。

引[36]觴滿酌,頹然[37]就醉,不知日之入。蒼然暮色[38],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,而猶不欲歸。心凝形釋[39],與萬化冥合[40]。然後知吾嚮[41]之未始[42]遊,遊於是乎始,故為之文以志[43]。是歲元和四年[44]也。

三、注釋

1. 西山:位於永州城西。即今湖南零陵。《輿地紀勝》曰:「西山在零陵縣西五里,柳子厚愛其勝境,有《西山宴遊記》。」

2. 僇人:僇:粵[陸],[luk6];《廣雅》曰:「戮,辠也。」辠,古「罪」字。僇人,即僇民,避唐太宗諱改。《莊子.大宗師》曰:「孔子曰:丘,天之戮民也。」柳宗元貶官永州,故以此自謂也。

3. 恒惴慄:恒,常也。惴慄:惴:粵[最],[zeoi3]。慄:粵[律],[leot6]。恐懼、戰慄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趙岐注曰:「惴,懼也。」《廣雅.釋訓》曰:「慄慄,懼也。」《詩經.秦風.黃鳥》曰:「惴惴其慄。」

4. 隙:空閒時也。

5. 施施:徐行貌。《詩經.丘中有麻》曰:「將其來施施。」鄭玄箋曰:「施施,舒行,伺閒獨來之貌。」施施,或解作喜悅自得之貌,粵音則讀為粵[移],[ji4]。

6. 漫漫:不經意也。《後漢書.仲長統傳》李賢注曰:「漫漫猶縱逸也。」

7. 徒:同志、同伴。《廣韻》曰:「黨也。」張衡《思玄賦》曰:「朋精粹而為徒。」

8. 窮迴溪:窮,盡也。迴,迂迴曲折貌。即王維所謂「行到水窮處」。

9. 幽泉:幽,偏遠。泉,泉水。

10. 披草:披,分開。《左傳.成公十八年》曰:「而披其地。」杜預注曰:「猶分也。」披草,撥開草叢。

11. 相枕:枕,以頭枕物。相枕,互相以為枕也。

12. 極:至也。

13. 趣:通趨,向也,往也。

14. 覺:醒也。

15. 法華西亭:《輿地紀勝》曰:「西亭在零陵之法華寺。」永州法華寺西之亭,柳宗元所建。《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》曰:「余時謫為州司馬,官外乎常員,而心得無事。乃取官之祿秩,以為其亭,其高且廣,蓋方丈者二焉。」

16. 異之:其與別不同之處。

17. 湘江:《元和郡縣志》曰:「永州零陵縣,湘水經州西十餘里。」

18. 緣染溪:緣,沿也。染溪,又名冉溪。在今湖南零陵縣西,為瀟水支流。《輿地紀勝》曰:「永州:愚溪在州西一里,水色藍,謂之染水。或曰冉氏嘗閣於此,故名冉溪,又曰染溪。柳子厚更名曰愚溪。」

19. 斫榛莽:斫:粵[爵],[zoek3]。砍伐。榛莽,雜亂叢生之木。榛,《淮南子.原道篇》高誘注曰:「藂木曰榛。」莽,《說文》曰:「茻,眾草也。經傳皆以莽為之。」

20. 茅茷:茷,草葉茂盛貌。《左傳.僖公二十八年》杜預注曰:「茷,草葉多也。」茅茷,茂密之茅草。

21. 窮:盡也。

22. 箕踞而遨:古人坐姿是跪。箕踞,輕慢、不拘禮節之坐姿。即是隨意張開雙腳而坐,形如簸箕。《莊子.至樂》:「莊子妻死,惠子弔之,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。」成玄英《疏》曰:「箕踞者,垂兩腳如簸箕形也。」遨,游也。此作觀賞解。意謂隨意而坐,游目四盼。

23. 土壤:土地。

24. 衽席:坐席。衽:粵[任],[jam6]。《禮記.曲禮》鄭玄注曰:「衽,卧席也。」

25. 岈然窪然:岈:粵[蝦],[haa1];亦讀作[牙],[ngaa4]。同「谺」,深谷大空貌。《玉篇》曰:「谽谺,山深之狀。」窪,山谷深凹貌。《說文》曰:「洼,深地也。」此言居山頂俯瞰,則平原大地如山坳之深廣。

26. 垤:粵[秩],[dit6]。《說文》曰:「垤,螘封也。」即蟻窩口堆積之浮土。亦謂土之高者。此言俯視四鄰群山,如同蟻穴一般。

27. 尺寸千里:眼前尺寸之間,實則相隔千里之遙。

28. 攢蹙累積:攢:粵[全],[cyun4]。聚集。蹙:粵[速],[cuk1]。緊迫。累:堆疊。積,積聚。形容山勢之緊迫族聚,層疊堆積。

29. 遯隱:同「遁」,隱藏。

30. 縈青繚白:縈,繞也。繚,纏也。《說文》曰:「繚,纏也。」青,指山。白,指水。意謂青山白水綢繆纏繞也。

31. 際:相連、匯合。《淮南子.精神訓》高誘注曰:「際,合也。」

32. 培塿:培塿,小丘也。培塿:粵[堷柳],[bau6lau5];亦作粵[陪柳],[pui4lau5]。培塿,又作部婁。《左傳.襄公二十四年》曰:「子太叔曰:部婁無松柏。」杜預注曰:「部婁,小阜也。」《文選.魏都賦》李善注引作「培塿」。《方言》曰:「冢,秦晉之間或謂之培,自關而東謂之丘,小者謂之塿。」郭璞注曰:「培塿,亦堆高之貌。」

33. 顥氣:顥,通昊。《漢書.律曆志上》顏師古注曰:「昊天,言天氣廣大也。」又《漢書.司馬相如傳下》載司馬相如《封禪書》曰:「自顥穹生民。」顏師古注曰:「顥,言氣顥汗也。」

34. 洋洋:廣大無涯貌。《詩經.衡門》毛傳曰:「洋洋,廣大也。」

35. 與造物者遊:《莊子.大宗師》曰:「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,而遊乎天地之一氣。」又《天下篇》曰:「上與造物者遊。」意謂與天地合而為一也。

36. 引:取也。

37. 頹然:倒下,酒醉貌。

38. 蒼然暮色:蒼,深青色。言暮色之深沈也。

39. 心凝形釋:凝,聚也。心凝,心神凝聚貌。釋,放也。形釋,形體不受拘束。

40. 萬化冥合:萬化,萬物。冥合,暗合。冥:粵[名],[ming4]。

41. 嚮:嚮,同向。從前,過往。

42. 未始:不曾。

43. 志:記也。

44. 元和四年:元和,唐憲宗(公元806 – 820)年號。元和四年,即公元809年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