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要

〈岳陽樓記〉全文 只 有三百六十八字,分五段。

第一段 (說明作記的原由)

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 陵 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 具 興。乃重修岳陽樓, 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 上 。 囑予作文以記之。

首段從 「 慶曆四年 」 說起,點出人物:滕子京;交代地點:巴陵郡; 述說遭遇:謫守。

「 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 」 ,僅僅過了短短一年,政務就清和清 明,人民就安居樂業。 「 百廢具興 」 ,雖是寫巴陵郡百業振興,卻是意在稱頌滕子京治郡 有方,隱含對老友才幹的擊節讚賞。這就是作者為何特意在篇首點出 「 謫守 」 一詞的用 意。

在漫不經意的述說中,隱含着對摯友遭逢貶遷的同情和抱屈。字面背後的深意,需要細細體會。

「 乃 」 承領上文,順接而來。 「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 」為 「 重修岳陽樓 」 作 了社會背景的勾畫。其樓修葺一新,乃 「 百廢具興 」 的其中一項,這樣,重修的業績、 意義就得到揭示,對滕子京的讚賞就具體化、實證化了。重修後的岳陽樓定然是飛閣流丹、彩壁輝煌,但這不是作者的記述重點,所以皆闕而不提,只說 「 增其舊制 」 ,起舊回新,增設規模,依然扣住 「 百廢具興 」 行筆。

增刻詩賦,其用意是說明重修後其樓的 騷趣雅致,彰顯主持修建者的人文眼光。

從文章的結構上看,也為下文 「 遷客騷人,多 會於此 」 張本,預留伏筆 其樓有騷情雅趣,才會吸引 「 騷人 」「 多會於此 」,而 「 多 會於此 」的「騷人」 ,又增添了其樓的騷情雅趣,互相間有一定的因果相承關係。

文章中的隱顯脈絡,也需要認真體味。最後一句 「 屬予作文以記之 」 , 密合題意,循題目的 「 記 」 字,交代作文的緣起。短短一節文字,起承轉合,絲絲入扣,章法極為考究,又交代得要言不煩。

第二段 (登樓覽物的心情)

予觀夫巴 陵 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 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。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;南極瀟、湘,遷客騷 人,多會於此。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
第二段,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,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。

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,口氣卻是議論。

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: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,它銜遠山、吞長江, 洶湧着,流動着,無邊無際。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。形象地交代了湖與山、湖與江之間的關係,又描摹了洞庭湖的宏大氣象,這幾用擬人化的手法,點靜態而成動態。

「 浩浩湯湯 」寫出水勢浩大,重疊式的用語寫出了洞庭的煙波浩淼,浪濤洶湧。「 橫無際涯 」,極目而不見邊際,盛誇範圍遼闊。

接下來兩句「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」,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,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。早晨陽光燦爛,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。晚上雲霧低垂,把洞庭湖籠罩在一 片昏暗之中。寫出是變幻之美、動態之美。

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,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,然後小結一句說:「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。前人之述備矣。」一筆兜住上文,作了總體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評說。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,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,范仲淹便不再重複。

這一段文詞簡約,文意多變,不斷轉折迴旋,提筆換勢,逐入題旨。 「 得無異乎? 」 以設問追尋下文,拓開文路。

人詳我略,人略我詳,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:「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、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。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」遷客,指降 職貶往外地 官 吏 。屈原曾作《離騷》,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 人。既然洞庭湖北通 巫峽, 南極瀟湘,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、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。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 物時,心情能不有所差異 嗎 ?

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,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。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 的 ,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;上面的文字很簡約,以下則洋洋灑灑,淋漓盡致 。

第三段 (寫覽物而悲者)

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 曜 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。登 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 矣。

這一段的大意是說: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,一連幾個月不放晴;天空陰風怒號, 湖上濁浪排空;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,山岳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;商旅不敢出行,船隻全被損壞;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,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。這時登上岳陽樓,滿目蕭然,觸景傷情,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,並且會憂心忡忡,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,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。

第四段 (寫覽物而喜者)

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 頃 ;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;岸芷汀蘭,鬱鬱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 浮光躍金,靜影 沉璧 ;漁歌互答,此樂何 極!登斯樓也,則 有心曠神怡 ,寵辱皆忘,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。

這一段的大意是說: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,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,沒有 一絲兒波瀾。天色襯着湖光,湖光映着天色,上下是一片碧綠。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,水裏的魚兒游來游去。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鬱的芳香,沁人心脾。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 上的煙雲一掃而空,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;月光與水波一起蕩 漾 ,閃爍着金光,月亮的 倒影沉浸在水底,宛如一 塊 璧 玉。漁歌的對唱,洋溢着無邊的歡樂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, 一定會心曠神怡,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。舉 杯 暢飲,臨風開懷, 只 會感到無比的 欣慰和歡喜。

這兩段採取對比的寫法。一陰一晴,一悲一喜,兩相對照。情隨景生,情景交融, 有詩一般的意境。由這兩段描寫,引出最後的第五段,點明了文章的主旨。在這一段裏

第五段 (點明主旨)

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 喜,不以己悲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 是進亦憂,退亦憂。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先天下之憂 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 歟 !噫 微斯人,吾誰與歸!

有詩一般的意境。由這兩段描寫,引出最後的第五段,點明了文章的主旨。在這一段裏 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 否 定,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。

嗟夫,是感嘆詞。作者十分感慨地說,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 心,與上述兩種心 情有所不同。他們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,也不因個人得失 而變化。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,就為人民而憂慮,惟恐人民有饑寒;當退居江湖 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,就為國君而憂慮,惟恐國君有闕失。這麼說來,他們無論進退都 在憂慮了,那麼 甚 麼時候才快樂呢?他們必定這樣回答: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 候就憂慮了,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;作者感慨萬千地說:倘若沒有這種人, 我追隨誰去呢!表 示 了對於這種人的 嚮 往與敬慕。文章最後一句「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」, 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