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要

第一段

開頭三句「自余為僇人,居是州,恒惴慄」,記述自己貶謫永州後處境的險惡和心情的惶恐。尤其「恒惴慄」三字,刻畫柳宗元的這種境況,可謂情態畢現。

接着寫自己經常遊覽山水,借以排憂解愁,消磨時日。「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」,表現這是一種隨意漫遊,沒有明確的目的。作者選用「施施」、「漫漫」兩詞,維妙維肖地寫出了緩步漫遊的外表行動,又反映出遊時無所事事的心理狀態。

「日與其徒上高山,入深林、窮迴谿,幽泉怪石,無遠不到。」柳宗元因為無事可做,整日出遊,幾乎走遍了永州的高山、深林、溪泉、怪石。

「到則披草而坐,傾壼而醉。醉則更相枕以臥,臥而夢。意有所極,夢亦同趣。覺而起,起而歸。」這一節文字,採用了「頂針法」,句短意連,簡捷明快,概括了「坐」、「醉」、「臥」、「夢」、「覺」、「起」、「歸」等一系列活動,勾畫出作者恣意而遊,隨遇而安,一醉方休的神情意態,突出地顯示他內心無法排遣的苦悶。

這一段描述,與下面宴遊西山的活動,形成了鮮明的對照。

「凡是州之山水之有異態者,皆我有也,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」幾句,收束上段,開啟下文,是一個過渡。這裏點明自己未知西山,又暗示西山之怪特,巧妙而自然地把文章引入「始得西山宴遊」的正題。

第二段

「今年九月二十八日,因坐法華西亭,望西山,始指異之。」開頭先記敘始得西山的時間、地點和經過。作者特別記下發現西山的日期, 意味着這一天不同尋常。法華寺西亭在永州東山上,這一天他閑坐其中,舉目遠眺,第 一次感到西山景色的奇特。「始指異之」一句,極精煉地寫出作者指點而稱異的手勢、 言語和神態。這裏 「異之」與前面「怪特」相呼應,而用詞又不重複。

「遂命僕人過湘江,緣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,窮山之高而止。」他發現了西山, 立即命僕人開道探勝。「過湘江,緣染溪」,記下行進的路線,也標明了西山的方位所在。「斫榛莽,焚茅茷 ,窮山之高而止,攀援而登。」,他們一邊開道,一邊前進。這種披荊斬棘,攀援而登,直上頂峰的行動,顯示了柳宗元不同往昔的積極主動,探求自然美的精神狀態。

第三段

「攀援而登,箕踞而遨,則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衽席之下。」接着寫登臨西山頂峰之所見,為我們勾 畫 出一幅鳥瞰圖。作者登上西山顛峰之後, 就舒展 雙腿,席地而坐,縱情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。「則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袵 席之 下。」這是他登上西山之頃的第一個印象。然後縱目四望,山周圍數州的土地,都展示在自己的坐席之下,可見西山之高。

「其高下之勢,岈然窪然,若垤若穴,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遁隱。」繼而具體描繪周圍山巒的千姿百態:它們高高低低, 有的像螞蟻封窩的土堆,有的像凹下地面的坑穴。從高處望去,千里之遠,如在尺寸之 間,重重叠叠的山峰,一覽無遺。反襯出西山的高峻。

「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。」作者至此意猶未盡,接 着 拉開了 一個長鏡頭,給我們展示了一幅「外與天際」的壯美山水圖景:四周青山、白水相互繚繞,層層推向遠處,一直到達天際。所謂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 」 (王安石詩) ,進一步說明西山的高峻不凡。

經過作者對 西山周圍景物的大筆塗 抹 ,幾番渲染,人們對西山的高峻已經有了一個 鮮明突出的印象。

這時作者才用夾敘夾議的筆法正面讚頌西山:「然後知是山之特立, 不與培塿為類。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,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。」西山高峻挺拔的氣概,與宇宙的浩氣連為一體,無邊無際;與造物者交 遊 ,沒有終極。小土丘之類怎能和它相比!這既是作者對西山的認識和評價,又含有明顯的自況之情,自負之意。他是用自己的性情人格寫西山,又借西山顯示自己的性情人格。

第四段

「引觴滿酌,頹然就醉,不知日之入。」山不在高,寓情則靈,柳宗元筆下特立的西山,已經成了一種高尚人品的象徵。 西山的特立不羣,使柳宗元心曠神怡,於是他暢懷痛飲:「引觴滿酌, 頹 然就醉, 不知日之入。」寥寥十三個字,簡略地 敘 寫自己宴飲的情況,而飲酒前後的意態神情, 已經躍然紙上。

「蒼然暮色,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,而猶不欲歸。」此時夕陽在山,天色漸漸暗,作者用「蒼然暮色, 自遠而至」八個字, 生動地寫出黃昏降臨的印象。他敏銳地捕捉住傍晚時分人的視野逐漸縮小的特點,說蒼然暮色自遠方向近處移動,來到跟前,多麼形象!

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 冥 合」,此刻他無思無慮,無拘無束,周身爽快,彷彿整個身心都與大 自 然融為一體,達到物我無間的境界。這種境界是前所未有的。

因此他說:「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,遊於是乎始。」他才認識到往日等於沒有遊過山水,真正遊賞山水是從這一次開始的。再次正面點出「始」 字,不但歸結到題目,也收束了全文。

「故爲之文以志。是歲,元和四年也。」文章末尾 記上年份,是為了說明「遊於是乎始」, 補充前面的「今年」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