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

本文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、「是故無貴無賤,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、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」三方面的道理。

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,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,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,韓愈看到此點,借李蟠拜自己為師、跟從自己學習,發表議論,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,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,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,而說出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」、「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等說話,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。

韓愈提出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」、「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,非吾所謂傳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」等見解,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,是非常新穎和大膽的,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,使當時老師作為「授之書而習其句讀」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、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,立意高遠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