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要

〈青玉案 元夕〉 辛棄疾

上片

總敘燈會盛況, 分敘人物活動、燈月動態。

東風夜放花千樹 ,更吹落、星如雨 。

首三句寫元宵所見之景:春風好像將如千棵樹上的花 般的花燈吹放了,更將煙花如雨點般吹落。這是上望之景。 辛棄疾從大處着筆,寫燈、寫焰火,蓋地鋪天,展示出一個大場面。首句開門見山,一筆就點出了元夜燈火輝煌的場景,「放」字遒勁直截。「花千樹」以花比燈,點出了燈色的華麗,「千」字這個大單位的數詞,則使作品的場面顯得更大更熱鬧。 「更吹落、星如雨」利用超現實的誇張手法,接過首句「放」字所造成的動感,以「吹」字、「落」字、「雨」字描畫出一個絢爛的光影世界;元夕的氣氛,到此已完全具備。場景和氣氛具備後,接著人物和燈月便相繼出場。

寶馬雕車香滿路 。

從首三句「向上望」,至此視野平望,但見名貴的馬車來回走動,車上傳來乘車人的陣陣衣鬢之香。四處見到寶馬雕車,這是大場面中之人物活動,表現百姓對於此燈、此焰火之追逐情景, 仍然在於突出燈會。這是總敘。

鳳簫聲動 ,玉壺光 轉 ,一夜魚龍舞。

接著三句轉而從小處着筆,寫鳳簫、寫玉壺、寫魚燈與龍燈, 此乃大場面中之一個一個特寫鏡頭,為分敘。 「鳳簫聲動」,乃燈會之音樂背景; 「玉壺光轉」,或燈、或月,既顯示燈的動態,又暗示時間推移; 「一夜魚龍舞」,魚燈、 龍燈,各種各樣的燈飛舞流動,從縱(時間) 橫(空間) 兩個方面顯示燈會盛況。

上片收結時,元夕的節目氣氛已推至高潮。由總敘、 分敘,將整個燈之會描寫得十分可觀。讀者置身其中,不但看到動作、光影,而且還聽到音聲,嗅到香氣。

上闋,辛棄疾把鏡頭集中在元夕的熱鬧場景,過片後,他開始把焦點移向個別事物。

下片

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

承接上片,下片首二句,再作「分敘」,再看觀燈之人。 這是承接大場面而來,所寫的是眾人之集,即百姓之會。焦點移向個別的事物 ─ 婦人頭上的妝飾 (蛾兒 ),色彩鮮明奪目 「雪」柳、「黃金」 縷。「蛾兒」、「雪柳」是運用了借代,可能為乘坐寶馬雕車而來之貴婦、小姐,也可能為百姓中之一般女郎。 「笑語盈盈」,寫出美人的笑語,可能是貴婦、小姐或一般女郎。 「蛾兒雪柳黃金縷」各種頭飾仍是接上片的視覺描寫,但很自然又令人想到戴着這些頭飾的女子形象,於是下句便是「笑語盈盈」,以聽覺接寫,這還 不夠,作者加上「暗香去」三字,不但是女子由經過而遠去的形象躍現眼前,還傳來了陣陣暗香,讀者嗅覺又為一動,乃視覺與嗅覺的又一次合作。 約言之, 正是視覺所及之景已是迷人,又添上嗅覺,讀者正要感受嗅覺,卻已轉向聽覺、視覺,令人目不暇給、耳不暇接。 「暗香去」一句,表達出高潮已經退減,這是前往看燈時之情景;但是,也可能是燈火將盡、人群將散之情景。 這是上述可觀場面的一個組成部分。

眾裏尋他千百度;

第三句說,在眾人中尋找伊人。這是一個轉折,或過渡,即由眾人之會即百姓之會,轉入伊人之會。作者尋覓佳人,卻遍尋不見。

驀然迴首, 那人卻在、燈火闌珊處。

最後三句,寫作者尋覓佳人,卻遍尋不見,忽然回頭,要找的那人卻在燈火將盡之處。 辛棄疾着重說伊人之會。謂其與眾不同,獨自在燈火闌珊之處,並謂千度百度,尋伊不着 ,而偶一回頭,即在眼前。 其欣喜之情,溢於言表。 辛棄疾要尋找此人卻尋千百次而未見,尋人按常理當向前尋、 向左尋、向右尋、向樓上尋、向橋下尋,種種角度都尋遍了,這正就是所謂「千百度」;正當讀者正在焦急之際,作者卻忽地回頭,帶讀者向後尋人,終於尋得了。此時,讀者的想望,可能是尋到後之歡愉之情,豈知作者又安排另 一驚喜,要尋的「那人」不在人群熙攘之中,卻在繁華世俗之外。 如此, 末寫四句而作三層曲折,帶讀者進入遐思的詞境, 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和美感享受,令人回味無窮,百誦之而不厭。 觀燈人之兩種不同表現形式,形成鮮明對比。一個熱鬧、 喧嘩,一個冷靜、孤寂,同樣將整個 觀燈人寫得甚是不同一般。同時,「那人」的形象更給後人無限種解讀的可能。

Last upda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