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段內容大要

第一段:韓愈肯定從古以來師對於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,因為人不能「生而知之」,誰也不能沒有「惑」 茫然不解的東西。因此,他認為師並不是甚 麼特殊人物,而是一種「傳道授業解惑」的人。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,沒有社會地位 貴賤或年齡長少的限制,只問他有沒有「道」,有就可以為師,所謂「道 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。接着

第二段: 他慨嘆古來的「師道」久已失傳。現在一般人,既不能「無惑」,又「恥學於師」,所以越來越愚蠢。然後列舉事例,論證這種「恥學於師」的風氣實在是愚蠢而奇怪的。

第三段: 他說有一種人 (即士大夫),對於兒子,則「擇師而教之」;但對於自己,「則恥師焉」:這就是他們的不明。

第四段: 又有一種現象,廣大的各行各業的人,即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」不以彼此相師為恥;而「士大夫之族」,如果有人談到誰是師,誰是弟子,則大家共同非笑,問其理由,無非是年齡、地位云云,這又證明了他們的智慧反而在他們所瞧不起的巫醫等等之下,這不是很奇怪嗎?

第五段: 「士大夫之族」所崇拜的「聖人」沒有一定的師,孔子的師有郯子、萇弘等,這些人都「不及孔子」。

第六段: 孔子還說過,三個人裏面,一定有一個人是他的師。因此,作者得到另一個重要的論點,師和弟子的關係的相對的,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」。這就是說,弟子可以為師,師也可以為弟子。所以師和弟子的關係的存在,最後結論很簡單,不過是因為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的緣故。這也還是 前文所提出的論點,即能者為師。

第七段: 讚許李蟠能夠踐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,所以以〈師說〉此文送贈給他,點明自己寫作本篇的原因。

Last updated